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A264号提案的答复
朱明宝委员:
您在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修正、改称六安市城区主干道和城市公园命名的建议》收悉。对您的提案,我局高度重视,并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您的提案很好,有一定的代表性,您的提案是对我们做好我市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名称管理工作的促进和支持,现就您提出的建议,结合工作实际,答复如下: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命名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既体现着城市历史与文化品位,也体现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城区面貌日新月异。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我局立足工作实际,不断规范地名管理,增强地名管理工作的合法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努力提升地名管理工作的法治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水平。
一、目前工作概况
(一)编制出台《六安市城区地名总体规划(2018-2030)》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城区地名管理工作,提升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经市政府同意,市地名工作委员会于2018年制定出台了《六安市城区地名总体规划(2018-2030)》,规划共涉及各类地名550余条,其中道路类地名455条。该规划的颁布实施,为我市进一步加强城区地名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初步解决了我市城区道路重名、一路多名、随意命名、滥用数字命名、有路无名等路名不规范问题,同时明确了新的路名命名原则,突出六安“红、古、绿”的地方特色和开放包容的时代风貌,使六安的红色文化、古城文化、生态文化在地名规划里得到较好的体现,有效提升了我市城区地名的品位。
(二)突出地名文化保护
我市高度重视地名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截至目前,我市及县区编制出版《六安市城区地名总体规划(2018-2030)》《六安市地名录》《六安市地名志》《霍山地名故事》《裕安地名故事》《霍邱地名故事》《古皋留痕》《金安区乡村演变路》《沧桑记忆》等诸多优秀地名文化遗产相关书目,将城区范围内形成于解放前的老地名和其他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地名纳入地名文化保护对象,保护老地名的稳定性。
(三)加快推进市区路名牌、交通指示牌更换设立和门牌号码编制等工作
根据市政府颁布的《六安市城区地名总体规划(2018-2030)》,指导金安区、裕安区、市开发区、市公安、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等部门加快对中心城区外区域的路名牌、交通指示牌的更换、设立等。2019年度,由市公安局、市民政局推进城区门牌号码编制工作,实施二维码门楼牌编制工作,彻底改变了我市建市20年来无门楼牌的现状。
对于您在提案中提及的“长安”“小南海”道路名称,在我市城区道路命名时均已使用,具体为:长安路为南北走向,属于城市主干道,道路以南、北分段,分为长安北路、长安南路。长安北路途经长安路桥(原备战桥),起迄点为新安大桥-皖西大道(七里站),长安南路起迄点为皖西大道-解放南路。根据《六安市城区地名总体规划(2018-2030)》要求,为彰显中心城市的悠久历史和人文积淀,让群众想得起历史、记得住乡愁,进一步凸显小南海寺庙的历史文化,将花鸟巷和情人路恢复为历史地名小南海路,小南海路为东西走向,属于支路,起迄点为解放中路-红街。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市地名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地名管理工作仍存在短板:一是地名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二是对地名文化保护力度仍需加强,地名宣传渠道较单一,难以形成扩大宣传的良好局面;三是不规范地名仍然存在。
为进一步巩固工作成果,稳步提升我市地名管理水平。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
加大《地名管理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相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地名命名、更名相关程序和审批权限,建立健全地名报送备案机制,规范标准地名的使用和地名标志设置,强化监督检查机制。争取到2022年底,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地名管理机制,努力提升地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水平。
(二)加强部门协作配合
进一步加强与地名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特别是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和市场监管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全面落实的强大合力。督促市直相关部门要从源头上把关,建立规范地名管理机制,健全监督管理体系,严控新增不规范地名问题,今后对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核批复的新建小区、道路、有关建筑物名称的,发展和改革、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一律不予立项备案。落实“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的总体工作要求,常态化开展地名地址维护和督查工作,压缩不规范地名滋生蔓延空间。
(三)增强地名文化保护
依据“保护为主、合力利用、深入挖掘、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讲求实效”的原则,提高全社会对地名文化保护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依托《六安市标准地名录》,加强老地名的档案建设,实现老地名的活态传承和保护。采取线上加线下相结合的多样化方式对地名文化进行发掘记录和保护宣传,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地名文化保护共识,赓续我市地名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朱明宝委员,我们的答复,不知您是否满意,感谢您对我市地名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一如既往地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办复类别:B类
联 系 人:崔汉蔚 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科
电 话:0564-3379352
2022年7月7日